辨析虚词的方法
一、辨析虚词的方法
1、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3)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4)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2、看假设与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5)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路途遥远”是事实)
(6)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路途有多远”是假设)
3、看前后次序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在例句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
(7)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由于”应改为“因为”)
(8)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分句开头,应改在“哪所”前)
为了表达需要,用在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会改变位置,用在后一分句,起强调作用。
(9)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4、看其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比如,“又…又…”通常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来连接并列的句子。
(10)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要有切实的措施。
(11)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又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经验。
其它类似的虚词有:“或”与“或者”,“乃至”与“以至、以致”。
5、看语气辨析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还是、何况”,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12)去电影院,或者去滑冰场?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还是”。)
6、看标点符号辨析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比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借助这一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
(13)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因而、所以”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改为“因此”,“所以”加语气词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
7、看主语前后虚词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14)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主语不同,“不仅”应放在“我”之前)
8、看口语和书面语色彩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而一些文言虚词就要用于书面语中。
(15)咱们去散散步吧,或者就去看电影,别总这么闲坐着。(“或者”应改为用于口语的“要么”)
(16)21世纪要求人们都要有比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惟其如此,所以要使人们学会生存。(“惟其”是文言虚词,表因果,与“正因为”相近)
9、看引出主客体的虚词的位置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主要是“对、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17)他的深情厚意,对我来说,一直是牢记在心的。(应改为“对他的深情厚意,我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10、看虚词的词性
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象“和、与、跟、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认真辨析。
(18)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 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和”是连词,“与”是介词)
有些虚词还常被当作实词,主要是副词误用做动词或形容词。也有虚词混用的。
(19)他犯这样大的错误,今天看来,决不是偶尔的。(“偶尔”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偶然”)
二、虚词错用例说
(一)词类误用
1、连词、介词混用
(1)到目前为止,人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
(2)我们才来这村的时候,因为更容易了解情况,便决定轮流到各家吃饭。
(3)他为了怕让人笑话自己胆小,便硬着头皮钻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
例(1),应该用介词“由”,却用了连词“由于”。例(2),应该用介词“为了”,却用了连词“因为”。例(3),应该用连词“因为”,却用了介词“为了”。
2、连词混用
(4)造纸厂排出的废水,使周围的水变得又黑又臭,许多水生动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5)北京都下雪了,况且是哈尔滨。
(6)骄傲自满的人,都是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尽管这个作用是如何的渺小。
例(4),应该用连词“甚至”,却用了连词“和”,因为“减产”与“绝产”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例(6),该用表无条件关系的“不管”,却用了“尽管”。
3、介词混用
(7)陈小珊省吃俭用,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希望工程学校的师生买了一批工具书和学习文具。(该用“用”,却用了“把”。)
(8)这次考古新发现,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该用“为”,却用了“为了”。)
(9)关于这部影片的批评已经很多,这在社会上已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该用“对”或“对于”,却用了“关于”。)
4、副词、连词混用
(10)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前进,但是,与此同时,在某些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也在复苏。(此例应该用副词“特别”,却用了连词“甚至”。)
5、滥用介词
滥用介词有如下现象,一种是滥用造成无主语的毛病;一种是“对”“对于”错用造成主客颠倒的毛病。
例1、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
例2、焦玉录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例1“从……中”这个介词短语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可以删去,让“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做句子的主语。例 2由于“对于”介引的对象不恰当,而导致句子出现了主客颠倒的毛病,“对于”介引的对象应该是“焦玉录这个名字”。
(二)位置不对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使用不恰当,也造成虚词误用。一是否定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放在“把”“被”字之前;一是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一是单个连词“至于”“否则”“以至”“以致”“反而”“进而”“从而”等一般放在后一个分句的前面。
(11)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1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13)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14)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地理的周老师也懂得日语。
(15)“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继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以武力实施其大陆政策,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严重步骤。
例(11)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12)“因为”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例(13),“不仅”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不仅”应放在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之后,比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例(14),“除了”应放在首句,因为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周老师,而不是顾老师.若该句陈述对象为顾老师,则“除了”应放在”顾老师”之后,如,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还懂英语。例(15),“从而”应调整到最后一个分句之首,因为最后一个分句才表目的。
(三)搭配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常常需要搭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关联词搭配不当的毛病。
(16)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17)他们之所以在关键时刻严格遵守纪律,是由于平时能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18)要不是老赵及时提醒我一些要注意的地方,否则签合同的时候我准会出问题。
例(16),“无论”只能与“还是”搭配,而不能与“和”搭配。例(17),“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由于”搭配。例(18),“要不是”表假设,不能与“否则”搭配。
(四)多余重复
虚词使用应该切合语境,如果不合语境而多用虚词,往往会造成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常见病例有:多用而造成语意重复,成为多余;不可用处而用造成多余,破坏句子结构。
1、多用虚词,导致句子成份残缺或不通畅。
(19)对于低能X射线,早已广泛应用在液氮低温条件下的Si谱仪中。
(20)三四两个月,出现的交通事故竟如此之多,难道还不值得有关部门所深思的吗?
(19)去掉 “对于”,句子才有主。(20)去掉“所”、“的”,因为“有关部门”与“深思”搭配才恰当。
2、同义重复
(21)在各种经济讲座中,大学生们尤其更喜欢听名教授针对国内或国外最新经济举措及最新经济现象所开的分析讲座。(“尤其”、“更”重复。)
(五)脱漏残缺
滥用或多用虚词会影响句子的表达,同样,当用处却没有用,也会影响句子的表达。如助词脱漏、必要关联词语残缺等。
例22、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由于缺少虚词,造成了句子有歧义。大家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感到气愤?按照语意,应该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应该在“揭发”后面补上助词“的”。)
三、虚词(主要是关联词)的辨析方法:
①辨错用误用:
a.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进而”表示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不能表目的和结果;应改为”从而”;)
b.“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后一分句是表进一步的意思,应改为”进而”。)
②辨重复赘余:
a.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称赞。(”无论”多余,应删去)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万一”表可能性极小的假设,与”若”重复,应删去。)
③辨词语漏用:
a.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应在”至今”前加上”所以”)
b.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应在”体形”前加上”而且”。)
④辨搭配不当:
a.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应将”和”换成”还是”)
b.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将”而且”改为”而且是”)
⑤辨位置不当:
a.不仅中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无副作用。(”不仅”应放在”中药”后)
b.过去,内地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不是”应放在”质量”前,并去掉”的”。)
⑥辨关系不当:
a.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意清新,耐人咀嚼。(强加因果,应删除”因而”)








